关于清华研修班的学习体会
能作为丰台实验学校的一员,有机会参加清华研修班的学习,聆听来自不同领域和专业教师的讲座,对于我来说有着别样的感受。它不仅帮我找回了多年未曾有的“做学生”的感觉,而且还通过不同风格的讲解,对信息化已经和将要带来的社会变革、管理科学和创新思维的关系等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收获颇丰。
我在短短的两天里共听了四位老师的报告,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覃征老师和贺林老师的报告。在此仅谈两点体会。
首先,覃征老师“放眼全球、立足本土”的大视野和国家情怀使我感触颇深。他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展示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特征和态势,着重从我们国家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帮助我们理解了“国家定位”的含义。特别是,他引用大量生活中的事例,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潜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困扰,以及大数据、4D技术、云计算、纳米芯片等先进技术会怎样影响着商务、制造业、环境保护等,让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之含义。由此我联想到在网络时代社会全方位变化的今天,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其中很突出的便是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它更迅捷、途径更多样、表现形态也更丰富。怎样以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态度、方式促进这种变化?应对学习方式的变化,我们今天熟悉的学校教育、教师职责、课堂教学等,又应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目前一些不断涌现出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是否能成为有效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变化的手段?回答这些问题,尚需实证研究。另外,信息化时代将封闭的社会变成一个开放的社会——包括信息、人际交往、物资流通等,信息数量之大、渠道之多前所未有,甚至泛滥到令人困惑的'程度;信息的流动性、多变性与知识的稳定性之间的差距对人们认识事物带来了冲击。在这种状况下,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改变确信唯一、接受结论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鉴别、审视,具备选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就成为一个十分基本且重要的问题。这虽不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问题,但我们目前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与适应、满足这种需要仍尚相去甚远。甚至在很多时候,质疑在有意无意之间是不被允许的。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我想,要使质疑成为学生课堂提问、讨论中的常态,突破意识、方法、权威、个人尊严或是其他因素的禁锢是必需的。
其次,贺林老师虽然年轻,但在讲座中显示了相当好的学术功底。他引经据典,对西方和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差别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说明了由此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创新思维和科学管理的需求来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管理特征,没有哪一种为绝对的由或劣、长或短,只有在互补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最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充满辩证的阐释,颇具说服力。由此我联想到,在今天全球化时代,我们更需要具备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东西方思维碰撞、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之中,但另一方面会不断听到绝对化观点的声音,或说是西方一切都是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而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合、平衡、模糊等只为愚昧而落后的,需要摒弃的;或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人所说的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几千年之前已经有了,等等。绝对化和极端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影响着人们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而且在我身边的教师中也并不少见。我以为,形成这一态势的基本原因是视野问题,也是知识结构问题。我们虽不能要求老师们像清华老师那样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丰厚的知识,但至少,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是基本的。作为教师不能仅囿于自己教授的学科和知识储备来认识世界、判断事物,更应当具有开放的胸怀,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汲取人类智慧之精华,才能更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教育。
文档为doc格式
【清华研修班的学习体会】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陕师心得网 www.shanshikaoshi.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