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集合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暑假放假前,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罗树庚老师编著的《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这本书给我的迷茫带来了新的启发。
首先,这本书是罗树庚老师总结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明晰了教师快速成长必备的六大素养,即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反思力。
教师成长来自内驱力。首次步入学校教书是20xx年9月,到现在已有五年整了,开始的时候满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哪怕是代课教师,哪怕每个月拿着不到1500元的工资,哪怕遭受异样的眼神,我还是满怀期待的去备好每一节课,站好每一节课堂,所以即便是新老师,在最初的那几年,我也以自己的努力经常被评为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获得了众多人的肯定。可是,最近两年,我有了二胎,家庭、学校琐碎之事频繁增多,相比之下,精力被分去大半,原来的那份不放过任何一个人的执拗开始发生细微变化,当初的那份初心被磨去大半,成绩出现了下滑趋势,特别是跟学校的一个资历比较老的张老师同届后,更感觉自己水平的不足,她非常优秀,也非常负责任,当然也非常幽默,可以说情商比较高吧!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候就非常羡慕她,怎么随时可以讲出让人捧腹大笑的语言来?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来不骄傲,每一个空余的时间,她也都在辅导学生学习,她所任学科是相当好的。而我却抽不出那么多时间来辅导,再加上经验比较少,导致数学与她差了不少,每次比较成绩当然也会很伤心,可我都拿各种理由当借口,伤心那么两三天就过去了。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是我心中的内驱力不够高涨了,从而没有做到更优秀的自己。所以,我要告诉自己,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行业,只要站一天讲台,就要上好每一节课,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只是没有逼自己一把,我想,这应该是我个人成长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了。找到了原因后,就要有向上的愿望并且付诸于行动了。
教师成长来自行动力。目标再高,措施计划订的再好,如果没有落实到行动,那也只是空谈。开学之后可能会和严老师带毕业班,严老师和我一个班,她是班主任,也是一个在教育上有着相当高的资历的老师,是一个十足的优秀教师,与她同班教学已经三年,这三年里,她的所有的行动我都看在眼里,给我树立的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榜样,第一次听她的《中国结》的时候,她就成了我的偶像,她的成绩也很不错,原因在于她有着严格的行动能力,所以,我也不能老是拖她后退,那就给自己定个乡级前五,为了这个目标努力每一天,希望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吧!
教师成长来自学习力和研究力。自己本身不太喜欢钻研难题,但本次升级考试和本班学生询问的奥数知识让自己意识到,要想快速成长,必须要视自己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员,而不是执行教材的工作者,做一个研究性的老师,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一点就要提到我的第一任老师王老师了,刚进入校园教书的时候,我们带不同班的班主任,同任教数学学科,她就是一个学习力很强的老师,不管哪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她都第一个报名参加,自己初出茅庐,也会跟着她到处学习,可以说,我的最初成长是她带起来的。同时,她也是一个喜欢研究难题的老师,那时候我有不懂的题都是问她,她要是一时想不起来,就会在一个时间比较充足的时间专门来想那道题,自己享受最终的解题思路,这点,我是真的需要学习努力改变。
教师成长来自沟通力和反思力。即自我比较,发现问题,提升自我修养,不断积累,不断进步!除了反思,个人成长还需要与人沟通,沟通之后方能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特别是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你得知道他缺什么,为什么哭?为什么老是跑神?又为什么每次都提高不了一点成绩?为什么他的成绩忽高忽低?所以,作为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哪怕只是几分钟的聊天,可能都会让学生解开心结,从而让自己和学生都可以及时成长!
结语:想要快速成长,首先要改变思想,这样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能力自然也会改变。能 ……此处隐藏15269个字……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著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5《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写的故事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书中讲述了数十位美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鲜活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一、教学勇气的推崇
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勇气就是指教师有勇气以符合他们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教学,也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教学。教学勇气源自教学的内部景观,就是用真心去教学,就是使教学契合本性,就是追求完整的教学。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大树摇动另一大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帕尔默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和心灵的自由,但繁杂的教“规则”“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倾出一腔热血,热爱自己的教学,尽心尽职地工作,但学生和家长未必都能够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这也会加倍伤害教师脆弱的心灵,给他们泼上一盆冷水,让他们心灰意冷。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乐于帮助孩子学习等愿望而成为教师的。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遭受到这样那样的“恐惧”,使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严重地受挫。我认为,唯有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真诚沟通,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才能释放心灵,战胜“恐惧”。我想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教师要始终保持心灵的开放,遇到问题冷静地分析,跳出教育的圈子看教育。如果自己的观点是有效的、是对的,即使力不从心,也要能够坚持。这样,我们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学生,才能够鼓起教学的勇气,才能够获得教学的幸福感。
二、教学相长的重建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前一段时间教育界流行的观点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看起来很热闹、很主动,但没有章法,没有深入,讨论探究重在形式,浅尝辄止,甚至偏离学习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被放弃。再来看一看帕尔默这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他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云开雾散的感觉,可谓一语道破禅机。那么什么是教学的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古人云“教学相长”,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学牧场的形成
帕尔默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十分准确,他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帕尔默在教师工作坊中,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他的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的时候,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许多教师回答这个问题时,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帘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的答案是“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答案,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帕尔默解释道:“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务——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吃草”,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自己去“吃草”,教师永远不可能替代他们“吃草”,而当他们已经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后,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总而言之,帕克·帕尔默的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理论的经典著作,真实地揭示和再现了当下我们教师所遭遇的现实窘境、痛苦和困惑。阅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帕尔默的一句句真知灼见,犹如深埋在沙坑里闪烁着光芒的美丽贝壳,等待着我们一点点地去捡拾,去挖掘。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重新拾起失落的心灵,找回曾经失落的真我,提醒内心真我的存在,使我一直保持教学的激情!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陕师心得网 www.shanshikaoshi.com 版权所有